2017年12月13日

丹佐華盛頓呼籲 改變從家庭開始!


文 / 班馬克(傳道)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在其主演的電影《Roman J Israel, Esq.》紐約首映活動上,語重心長地對記者說:「如果父親不在家,孩子就會到街上去找父親。」丹佐華盛頓表示,他從這代與上一代,看到了這點!接著他說:「如果你如此在街上被養育,那麼法官就成為了你的母親,監獄就成為你的家!」
無獨有偶,國內兒童福利聯盟於十一月底公布「二○一七年兒少離家現象調查報告」,分析發現,近十年574位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其中無跡可尋的「猛爆型離家」,比率竟逾三成。甚至超過一成孩子首次離家是在國小時期,年齡最小為七歲。這些訊息在在顯示,父母於子女生活中「出席」的重要性!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後,準備從摩押平原進入那應許之地時,摩西對以色人重新教導上帝的律例典章(申命記)。
摩西特別提醒:「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六章6-7節)可看到年紀老邁的摩西,是多麼希望這些新一代的以色列人,他們親身經歷上一代因著不信,看著一個一個的長輩,在曠野倒下的教訓。摩西要這些新一代的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能夠謹記教訓,並且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摩西用「在家裡、路上、躺下、起來」的描述,可以看到,父母必須付上長時間陪伴的代價,才可能帶來實質的改變。
八十年代初期,國內經濟起飛,產生出許多雙薪家庭及鑰匙兒童,在當時引起許多社會關注。近年,更因為許多父母成為外地移工,導致隔代教養的問題。如今又面臨國內因續修勞基法,更造成過去原本父親缺席的狀況,加劇成為雙親缺席之狀態。
這不僅僅是教會該去思考如何陪伴這類家庭的問題。筆者更是認同丹佐華盛頓在採訪中呼籲:「我並不怪罪於這國家╱社會系統,這必須從家庭改變開始!」(I can’t blame the system, it starts in the home.)的確,國家系統不是我們能說改變就改變的,但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家改變開始。
筆者更是呼籲基督徒企業主:「改變可以從自己的家(企業)開始!」勞基法僅僅是政府規範企業給予勞工福利最低的下限;然而,基督徒企業主,是否能為了員工家庭穩固,而犧牲部分收益,給予員工優於勞基法之福利。基督徒企業主若可如此回應,不僅是回應上帝的呼召,更是以實際行動彰顯基督教家庭的價值,成為企業之表率。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https://www.ct.org.tw/1316300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971期,2017/12/13,言論,11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6年8月17日

上帝執筆的人生

文/沈揚恩(浸禮聖經會屏東會幕堂傳道)

不知您有否發現,原本都在畫著色本的同事、朋友,最近都放下手上的色鉛筆,改拿鋼筆寫起硬筆書法?

過去,書商的暢銷排行榜,前十名基本上不外乎心靈、勵志與瘦身等書籍。但前幾年,歐美的著色本熱潮吹進國內,出版排名大翻盤!超過五本著色本進入前十名,前三名更是被各家著色本包辦!這股著色療癒風潮消退後,接著多肉植物種植開始興起,直到近日,由工整又不失溫度的「硬筆書法」引領著療癒潮流!

硬筆書法引領潮流
網路寫字的社團,從原本成員有幾千人,突然暴增至十多萬人。在其中,人們分享著不同的鋼筆、墨水、紙張,甚至是方便學習的字帖等知識,期望知道如何從運筆中,心靈得著平靜。許多達人更進一步拍攝運筆影片,使許多筆友從優雅從容的筆劃,配以不同墨色寫下的詩詞當中,得著心靈的療癒。

人生就像寫本小說一般,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本子裡,充滿潦草的字跡,且毫無內容草草收場!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希望自己的這本能有個完美的呈現。

於是「這本小說,我作主!」沒有什麼內容不能寫,自己的未來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真是好不滿足啊!然而正當我們得意地拿起沾水筆,寫下新的篇章時,一不小心,運筆速度沒拿捏恰當,沒掌握好墨水與紙質特性,墨水快速地暈染開來,就如同章回小說一般,曲折離奇,案情直轉而下!墨漬暈染程度超乎想像!甚至無法控制地滲印到背面與下幾頁時,我們才驚覺,即使是自己執筆,也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潮起潮落中尋求安歇
人生所寫下的篇章,無法像練字般,隨時可撕掉重練,在這潮起潮落,人們拼命追尋世事潮流的時代,往往以為可以從中得著慰藉、就此安歇之時,卻因著另一波潮流的興起,又得繼續忙碌地追尋。

其實,人生不在乎潮流的追隨,乃在乎由誰來執筆。唯有上帝親自執筆的人生,才能使我們乾渴、忙亂的心靈,得以歇息。

唯有那造人的神,才知道如何揮毫,能為你的人生,留下那精采流暢的墨跡。親愛的朋友,你願意由上帝來執筆自己的人生嗎?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90615#ixzz4IOwKKAcZ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833期,2016/08/17,雅歌,10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6年8月6日

蓮花


文 / 沈揚恩 (浸禮聖經會屏東會幕堂傳道)
攝影 / 沈揚恩 Kodak  Motion Picture Film 50D

蓮,又稱為荷,古時稱為芙蓉。生長於泥濘之溼地,屬於多年生草本挺水性植物,其花形容美、姿態優雅。自北宋周敦頤於《愛蓮說》寫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之讚嘆後,歷代詩人開始因其不染於污泥,有清高、脫俗潔淨之君子品格,而歌頌之。
然而,若主日崇拜獻花,同工在講台邊,插上一朵朵如此高雅的蓮花。您可能會以為走錯地方!甚至可能會碎碎唸說:「怎麼拿這種花來插,跟我們真是格格不入!」為何我們會有如此錯覺?因為,蓮花其清香脫俗之意象,亦被其他宗教採納!發展至今,嚴然已成為其他宗教的代表符號,就如十字架成為基督教記號一般地被廣為運用。
蓮,雖被納入異教符號體系,但仍無法抹滅上帝對其精美創造的事實!蓮花除了觀賞外,其花泡茶,使茶溢清香;蓮葉蒸飯,蓮香滿桌,葉中更有類黃酮素,具有血糖調節,傷口恢復等功用;蓮子入藥清熱,亦成為甜品常用食材;其藕更是消瘀、解暑、潤肺止咳、補充精力的好食材!上至挺立綻放的花朵,下至淤泥中長成的蓮藕,整株都讓我們看見上帝寶貴的恩賜!
親愛的朋友,在炎熱的仲夏之夜,來碗蓮子雪耳享受清涼之際,別忘了!上帝創造蓮花,看它是好的!(創一12)
沈揚恩,〈蓮花〉,《基督教論壇報》,第3830期,2016/08/06,生活,25版。


2016年8月3日

父親不只是父親

◎沈揚恩(浸禮聖經會屏東會幕堂傳道)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五代時期商人竇燕山教子成才的事跡,不僅在當時受人景仰,還被王應麟收錄至《三字經》傳頌至今。從此事蹟,略可看到孩子深受父親影響。華人或英文俚語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在說明父親對孩子影響深遠。

然而,父親的影響不論正負面,並非看這位父親的社經地位;乃是看在家庭中適當地扮演好他的角色、用對方法,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反之,負面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那麼,我們這些做父親的,該扮演什麼角色,才能使孩子得益處呢?我們可以從聖經的角度來看:

一、是屬靈與愛的供應者

大多數的華人都認為父親首要的責任就是賺錢、養家。按這個標準,許多男士可以抬頭挺胸說:「我做得相當不錯!」因為我們不僅讓孩子們吃飽、吃好;讓他們有書讀,受最好的教育!

這些物質的供應是很好,但使徒保羅曾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3節)這也可應用在於與孩子間的關係。

父母若無法給孩子適度的關愛、用心了解孩子;就會像這段經節所說的,對你、對孩子,是沒有任何益處的。父親若能關愛孩子,比起物質供應更有益處!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對孩子在靈性上的供應。

過去,許多信徒認為,兒女屬靈上的供應,是教會牧者、主日學老師、青少年輔導該負責的。當我們看到孩子有一些狀況時,就責怪他們不長進、不屬靈。然而,在約翰福音廿一章15-17節,主說了三次「餵養我的小羊」,這是我們的主對使徒彼得的吩咐。吩咐他要在屬靈的事上,進行餵養;這也是對你我、對每一位父親說的。

回想我們為人父者,白天辛苦忙於事業,下班回到家時,往往需要一些安靜獨處的時間!但我們有沒有因著愛孩子的緣故,把自己的需要暫時放下?帶著愛孩子的心,了解他們遇到的情況;陪伴、帶領他們禱告。當我們忽略進一步成為孩子在屬靈上的引導時,我們卻責怪孩子不長進嗎?這是誰的責任呢?

二、是真理的教導者

若父親僅給予孩子溫暖與愛,國內兒童與家庭學所陳富美副教授曾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將會無法克制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也將導致其自我接納能力低落。」

因此,對於孩子在真理上的教導,是不可少的!《三字經》第四段開始,就寫著「養不教,父之過」,我們可以看到,就連世界都告訴我們,父親有教導孩子的責任。而箴言廿二章6節更進一步告訴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以弗所書六章4節說:「你們作父親的…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父親在家庭中,要擔起「教導孩子」的責任。教養不是在孩子做錯時責打他;而是使他們行在該行的地方,教導他們真理!約翰福音八章31-32節告訴我們:「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若一位父親,沒有在讀經、禱告、靈修上好好盡忠,要怎麼認識真理,進而教導自己的孩子呢?所以,勉勵各位父親,要在信仰上好好加油,使自己更認識真理、貼近真理,來成為孩子的教導。

三、是家庭的榜樣

翻開約翰福音第五章,可以看到耶穌因為在安息日治病,使猶太人心生不滿,認為耶穌違背律法的教導。19節,耶穌對這些猶太人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

這段雖然是表達耶穌所做是按著天父的心意來行,其實,我們也可從家庭的角度來切入。耶穌道出了父子互動、學習的模式。孩子往往看著父親,看父親做什麼、面對什麼狀況,父親有何反應。"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孩子的學習就是如此。因此,父親身為家庭的頭,必須成為家庭的榜樣。

有不少父親在教會是一個樣,回家是另一個樣,這是我們各人該去檢討的生命問題。而在家庭互動中,若父親以尊重的方式,顧及妻子的尊嚴,對待妻子!兒子長大後,就會以同樣的方式來跟另一伴互動。

父親的榜樣,不僅會影響到兒子的觀點,也會影響到女兒對男士的看法。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勸勉做兒女的,要聽從父母,孝敬父母;然後才提到作父親的,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保羅告訴我們,教養兒女要先學會做兒女。這是一個奇妙的循環。因為,孩子在看我們如何為人子女,然後學習我們的樣式。

四、是家庭的陪伴者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母親一直佔有絕對的關鍵。然而,近期研究卻告訴我們,父親對於子女心理發展、價值觀的建立、人際關係型塑等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顯然,參與孩子的生活,成為家庭的陪伴者,是父親極重要的功能。

申命記六章6-7節告訴我們:「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其中「在家裡、路上、躺下、起來」這樣的描述,若不是長時間的陪伴,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現今許多家庭,孩子無法與父親一同成長,被稱為「Fatherlessness」(無父的狀態)。面對如此的狀態,教會作為信仰的群體,正是適合陪伴的團體!我們是否願意為著信仰的緣故,成為這樣家庭,生命的陪伴者!這是教會該去思考與學習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聖經告訴我們,要照主的道,來教育、警戒孩子;這話,值得我們當父母的好好思想。上帝賦予父親教養兒女的責任,是一個很特別、很重要的責任。沒教好,足以摧毀兒女!但若用上帝的話,警戒兒女、善加教導,可以帶給子女一生寶貴的祝福!

求主幫助我們,特別是弟兄,使我們都能在我們的家庭盡忠,成為上帝賜福自己家庭、賜福他人的管道;也願眾教會,都能成為家庭、生命的陪伴者。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89510#ixzz4GKxcYVxV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829期,2016/08/03,愛家,9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6年1月2日

如何預備自己走上全職事奉之路?《朋友,你真要走這條路嗎?》

文 / 沈揚恩 傳道
「我終於懂為什麼上帝讓你學了電機、又讀大傳、又唸休閒管理研究所…」這是一位大學老師在筆者進入神學院後,與筆者分享多年的疑惑。老師很擔心這位奇怪的學生,在校認真學習,但又不斷轉系,也不是唸不下去,每個學位都還唸畢業。她非常高興地分享,她終於瞭解這一切,都是上帝的特別的安排,為的是要預備他走事奉的道路。

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每個人都有千萬條路可選擇,可是有些人決意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有些人放下世人眼中,可能是很好的工作機會,選擇接受神學教育,踏上牧會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服事神嗎?不是!工作中一樣可以成為榮耀基督的見證!那麼為什麼要走向這條路?走上這條路,我該怎麼預備?

商品式人生vs.作品式人生
本書作者金南俊牧師一開始便指出,人生有兩種。一種是商品式的人生;另一種是作品式的。商品式的人生開始雖絢爛,但因著新商品的推出,光彩逐漸消逝;反觀作品式的人生,隨著年歲增長更顯價值!事奉的人生,就是要如作品式人生越陳越香,上帝是使用這樣的服事者來改變這世界。作者以施洗約翰的呼召與事奉為本書基礎,向讀者提出全職事奉該準備的五個面向。讓一位被呼召、立志要全時間事奉的信徒,了解該如何預備自己成為合用的器皿。

作者提出第一個面向為「身體的準備」。過去,許多屬靈偉人、宣教士多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作者認為雖非長壽者才能做更多事奉,但若因著不良生活習慣造成健康受損,這樣的人應該受到責備!想起過去在神學院讀書,同學會相互提醒,不要在神學院「殉道」,該休息還是要休息。

「悟性的準備」為作者提出之第二面向。作者提出兩種極端,有許多事奉者以一些先知與使徒為例,主張事奉不需要知識上的預備,他們主張權能高於知識;另一極端,則是認為只要具備知識,就能成為出色之事奉者。作者則認為知識是重要的,僅次於救贖之恩。若沒有知識,禮拜就會徒勞、敬虔也會無用,獻身更會失去方向。在神學院應深入累積聖經知識,並了解神學無法替代聖經。作者提醒學習神學之初衷,是研讀「一本聖經」。因此,牧會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避免落入講道才翻開聖經的職業陷阱。

品格即為講道內容註釋
第三面向,作者認為是「人格的準備」。作者認為福音事工不只是對抗邪靈的戰爭,亦是對自己展開的鬥爭。想要合乎上帝使用,就必須在人格上做好準備。

作者指出聖經「八福」呈現之品格,幾乎與人的天生品格無關!耶穌乃是指在祂裡面通過上帝的真理,重新獲得的品格與人格。在人格的準備上,人是無法使自己變得聖潔或虔誠!除非與上帝保有正確的關係,並在服事中被上帝調整。讀神學必須讓信心掌管自己的生活,因為若無信心的生活,人格的成熟與裝備就無從期待。神學知識,惟有在熱淚禱告中才是安全的,必須使所學的神學知識沉浸在恩典中,才是安全攻讀神學的秘訣!

作者引韓國高麗神學院韓尚東院長的例子,提醒走在神學道路上的傳道者,必須誠實與謹慎。由於講道是反映講傳道者的真實生活,傳道者應當與上帝同行,因為他的生活即為他講道內容的註釋。傳道者實踐出來的講道內容,即使非華麗的言語,其影響仍舊留存於人心。師母的人格預備亦為牧者的責任,因為牧者有義務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好牧人與雇工差別在情感
第四方面為「情感上的準備」。作者指出從初代教會的五旬節開始,教會不斷在理性與情感上擺盪。從重視神學知識與教義之極端,擺盪至重視神祕體驗的另一極端,不斷來回。今日過度冷淡之福音主義,亦是因著過度的擺盪所導致。作者指出神學院學到的知識,若沒有內化形成正確的信仰,這幾年的投入只是徒勞!這也難怪,一些牧者從神學院畢業後,主張神學院所學毫無用處。

作者引述約翰福音十章好牧人的比喻,指出好牧人與雇工兩位都是做著牧羊的工作,其中的差異,就是情感!既然情感如此重要,該如何預備?作者提出四個秘訣。首要為「認識上帝的話語」,若不熟上帝的話、未順服於聖經之真理,所有的屬靈經驗都是危險的。因此,透過聖經傾聽上帝的聲音,才是準備聖潔情感最好的方法。

第二種秘訣為「閱讀傳記」,透過信仰前輩的信仰經歷,使自己頭腦冷靜下來,心火熱起來。第三種秘訣是「只追求上帝」如同施洗約翰,待在曠野長時間地仰望上帝,培養出屬神的情感。最後引用路加福音三章「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在曠野裡,上帝的話臨到他」指出最後一個秘訣是「由上帝撫摸我們靈魂深處」,被上帝摸著使我們的被聖靈所充滿。

依靠屬靈經驗與依靠聖靈不同
第五方面,「屬靈的準備」是不可少的。作者提出牧者的屬靈素質,無法以屬靈經驗來代替的觀念。這些就像過去的恩賜或聖靈運動一般,流行一陣子就停止了。這些屬靈經驗不僅不安全,甚至會成偏激的神學而阻礙真理。作者認為最重要的屬靈準備,就是學習真理!

因此,作者主張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改變。造成人類不幸的主因,是因為人離開了上帝;惟有使人恢復與上帝的和睦,人才能按著其原本被造之目的生活。牧者只有依靠聖靈才能完成此任務。若非聖靈的能力,沒有人能使人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因此,作者提醒讀者千萬不要成為不信靠聖靈能力、不迫切渴望聖靈動工的牧者。這樣的牧者,只是為了牧會而牧會。

最後,作者提醒讀者要「等待上帝的美意」。全職事奉這條路,並非平坦之路,安靜地等待上帝是事奉者必經之路程。當一切苦難結束,所忍受的艱難、考驗與逼迫過去,那被上帝呼召的工人,必在耶穌面前得著那屬天的賞賜!

沒錯!朋友們,相信當你拿起這本書閱讀之前,你可能早已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主!無論上帝透過哪一種處境,使你有願意投身全職事奉的心志,本書提出五大方面之預備,不僅適合讓還在思考全職事奉道路的人閱讀,也適合幫助已經走上事奉一路的牧者,可以再次檢視自己事奉的狀態與初衷。

即使我們願意全職事奉,我們仍需要面對自己的罪性,日日倚靠主的恩典!作者提醒我們:「神學使我們更認識上帝,也更認識自己,但唯有主耶穌,能使我們與上帝和好。」筆者認為,上帝把事奉的選擇留給我們,使我們在福音上有份的是主自己!這是上帝的恩典、是聖靈的工作。願我們的一生,都能平衡地在理性與情感上更認識上帝、被上帝摸著!並願意對自己的信仰人生負責,成為那討神喜悅、合神心意的器皿。



書 名:《朋友,你真要走這條路嗎?》
作 者: 金南俊
出版社:橄欖書房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768期,2016/01/02,讀書樂,15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5年7月1日

美國同志婚合法 基督徒如何面對?


文 / 沈揚恩、蔡以綺傳道夫婦

從愛爾蘭通過同性婚姻平權開始,一個多月後,美國最高法院亦判決同性婚姻於全美五十州合法。連美國總統歐巴馬皆公開表示真愛致勝,認為此為邁向性別平等的一大步。Google與Facebook紛紛推出彩虹濾鏡,提供網友將自己大頭貼改為彩虹大頭貼,用此方式來表態並慶賀同性婚姻的合法。

過去,教會在面對國內同志議題,採強硬的聯合聲明並遊行抗議之方式,造成社會對教會許多的誤解與抵制。如今,面對更強一波國際之風潮,基督徒應當如何回應,這社會不斷接踵而來、各種與聖經真理不同的價值觀,將會是各教會,需要重新深思的一大課題!

再思保羅的勉勵
在探討基督徒該如何回應現今社會各樣潮流之前,我們可以透過聖經中,記載著保羅—這位走遍外邦大城,傳揚福音的使徒,在兩千多年前的新約時代,當他面對當時許多的異教風俗習慣,他教導信徒的回應方式,成為此時我們回應時代的幫助。

我們可以從考古資料了解,當保羅把福音傳到帖撒羅尼迦這個外邦商業海港大城時,這個城市當時充斥各樣神祕的宗教,城中不僅充滿偶像,亦充斥著各樣異教的崇拜活動。當時其他異教信仰禮儀中,甚至有聖地娼妓這樣的職位。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3-5、7節,保羅勉勵信徒說:「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要你們各人曉得怎樣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不放縱私慾的邪情,像那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 、「上帝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

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提出「成為聖潔的要求」,他勉勵信徒要能夠在生活上要能夠聖潔自守。保羅他要信徒們,必須與他們所來自異教社會的「性標準」中,劃分開來!要他們不要像不認識上帝的人一樣,被不受控制的性慾所勝,做出淫亂的事,免得身體陷入犯罪與羞辱的狀態!保羅要信徒們謹守自己,把身體保守在聖潔與尊貴的狀態之中!

這也是我們在現今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要去抓緊的標準!不是去抗爭、不是去抵制,那樣只會強化社會與教會間的對立情況。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無法改變這世界對於同志婚姻接納的潮流。但我們能做的,是要在生活中強調我們信仰的核心。上帝召我們,要我們能夠行出聖潔,不單是在教會之中的表現!更是不可輕忽,平時生活上的行為。

所以,面對現今的世代,保羅提醒我們,上帝不是要我們去沾染那些世界情慾的趨勢,乃是要我們能夠因信靠祂,而從當中分別為聖,要我們靠著聖靈來謹守我們自己,也好好的教導我們的下一代,能夠跟這世代日漸衰敗之性標準劃分開來。

因此,在我們對外與社會表態之前,是否要先穩固在教會內的信徒,真正明白並願意過一個在性方面,無論是單身或是在婚姻裡都持守聖經真理的聖潔的生活(如:婚前持守自己,婚後持守夫妻與健康的家庭關係),筆者認為這才是教會在面對同志婚姻合法化的趨勢下,較為積極的作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57977#ixzz4Cqlm7g00

2015年6月21日

懷疑,讓我們有機會找到真理─《我為什麼相信?》

文 / 沈揚恩、蔡以綺(傳道夫婦)

閱讀,就如品嚐食物一般,一道極其美味的佳餚,淺嚐一口立即驚艷!原來,大廚在製作前,已經花功夫認識食材各樣特性,對火候刀工等廚藝深入探索磨練,好讓廚藝沒那麼精深的我們,可以透過大廚嚐到如此佳餚美味。

然而,提姆‧凱勒(Timothy Keller)大廚端上的這本《我為什麼要信?》,筆者認為並非僅只是一份佳餚,乃是一道道美食大賞,他為讀者烹飪出世界七大名菜,配上基督教七大名湯,如此之豐盛美味,筆者期待能與眾位讀者共享之。

「懷疑」的重新檢視

提姆‧凱勒是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牧師,然而國際大都會紐約,又以擁有眾多宗教信仰者,以及無神論大本營著稱。提姆‧凱勒用其一生豐富的閱歷,及每堂主日講道後現場即席問答的實戰經驗,透過此書來向現今的讀者傳達重要的訊息,他積極並真切的想要告知讀者:
懷疑,讓我們有機會找到真理;
懷疑,使一個人有機會認識真神;
懷疑,有時是上帝賜下的禮物,更是信仰穩固的必經之路。

書的一開始,作者提到有許多人認為宗教在科學日漸發展的時代裡,終將面臨凋亡;但事實顯示,並無任何歷史證據顯示宗教正在凋亡,反而朝著越發敬虔和越發不敬虔的兩個極端不斷發展。基督徒應反省,為何許多曾經是基督信仰主導的社會,卻面臨數量相當龐大的信徒背離信仰!因此,我們應該要重新檢視「懷疑」這件事。

作者形容一個沒有懷疑的信仰,就像一個身體內沒有抗體的人。因此,信徒們應該學習檢視信仰背後的理由;而懷疑該信仰的人,也必須學習去尋找他們質疑的推理及其背後所隱含的信念。可見,作者要回應的不只是懷疑者的提問,更是挑戰毫無疑問的基督徒!他要敲醒人們心中沉睡的疑問鐘!因為,唯有真誠面對自己、認真求證的懷疑之心,可以帶來宛如磐石的基督信仰!


反觀華人社會,在長久的權力結構及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不斷壓抑勇於提問的人,並視之為挑戰權威或逆反的代表。使得華人從小就壓抑放棄提問,甚至選擇沒有疑問的生活模式。這樣的人,不僅滲透在城市鄉間的社群之中,也在教會群體之內。

信與不信者間的第三條路

提姆‧凱勒牧師透過本書,在信徒與不信者中間鋪下第三條路。他期待基督徒在面對質疑時,能以持守的立場、清明、謙虛的觀點與剖析,來和他人分享基督徒在世上活出的信心;並滿懷尊重的幫助懷疑者審視信仰,並將自己的信仰基礎呈現在對方強烈之質疑下。

他以耶穌遇到一個承認自己充滿懷疑的人(馬可福音九章24節)為例,他對耶穌說:「我信不足,求主幫助。」承認自己的懷疑需要耶穌的幫助,耶穌的回應是祝福了他,也治癒了這個人的孩子。因此,作者邀請我們,無論我們是信徒或是懷疑者,能用同樣的誠實,去培養自己對疑點本質有更多的了解,結果會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提姆‧凱勒也以書中一半篇幅,鉅細靡遺的剖析近廿年來,所有對於基督信仰的懷疑。他提出了大多數人的七個懷疑,並一步步地幫助我們來面對這樣的疑問。對於願意認真面對信仰疑問的信徒而言,本書無疑是協助我們充分思考、並發現各種疑問背後觀點的重要利器。

懷疑一之解惑:不可能只有一種唯真的宗教,但唯有基督教義可以拯救世界

許多人相信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宗教」,特別是強調自己的信仰具有獨一優越性的主要傳統宗教。但之所以會導致人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當宗教讓追隨者感到自己比不同信仰者更優越時,產生了一種「滑坡謬誤」觀點(使用一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之結論。),使追隨者容易貶抑他人,甚至對他人極力的壓迫、凌虐與暴力相對。

作者分析目前人們三種應對的方式,但皆無法有效地讓宗教不要成為世界和平的障礙,反而更加惡化。反觀基督教義,提供堅實基礎去尊重不同信仰的他人之價值體系,使信徒與非信徒間,有充分空間進行相互尊重的合作。

懷疑二之解惑:苦難不是反對上帝的證明,反之,可能是上帝存在的證明。

作者提到,我們可以在許多人的生命中發現,在經過時間與觀點的沉澱之後,某些悲劇與痛苦的背後其實都有好的理由。若我們把苦難怪罪在「足夠偉大又超越的上帝」身上,只因祂沒有阻止世上的苦難與邪惡,作者認為,那麼上帝當然也可以保有一些我們所不知、讓這些不幸繼續存在的好理由。

他引用C.S.路易斯之觀察:「現代人對上帝的反對,是建立在對公平正義的感受上;因為我們相信,人們是不該受苦的。」但基督教信仰卻是上帝使耶穌基督透過十架上的受苦,來幫助我們面對世上生命中殘酷的現實,並且藉著耶穌的復活,使我們可以因著強大的盼望得著平靜。

懷疑之三的解惑:基督教的真理,可以帶來真正的自由

許多人認為相信「絕對真理」,會是自由的大敵!認為人類社群應該是要完全包容,並全然開放的「民主社會」。作者卻認為此論點是過份簡化的假設。

因為每個社群的根基,皆建構於其成員之共同信念上,而這些信念即為他們的界線!這界線的產生,可以包容某些人,同時也排斥某些人。但若社群以不特定的信念及行為來約束成員,社群將立即失去整體的自我認同,社群即刻瓦解!

作者更進一步探討「自由」的定義,他反駁肯特(Imanuel Kant,台譯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者)對啟蒙的人類之定義,提出「界線與限制」反而是通往自由的手段。自由並非將限制去除,而是找到「對的限制」。

「愛」的特性更是如此!無論何人想得到任何一個愛的關係,失去自我的獨立性,是得著親密性的必要條件。所以,人若想要得到愛的自由,就必須在諸多方面限制自己的自由,才能得著。

基督教教義告訴我們,上帝為了愛人的緣故,透過耶穌基督調整了自己,從無可限制的神,成為有限制的人,並在十架上受苦為了達到神與人的和好。這樣愛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使我們重新認識自由之真義──因著在基督裡,我們才得著那真正的自由。如此,我們便不害怕放棄這世上自以為的自由,來獻上自己。

懷疑之四的解惑:正確解讀宗教所產生的不公義

提姆‧凱勒牧師期待讀者們能明白,「教會是罪人的醫院,而非聖人的博物館。」所有帶來不公義與壓迫的極端主義與狂熱主義,對任何宗教信徒的全體而言,都是一種持續的危險。作者不諱言地提到基督教中過分之狂熱,其實是一種未能完全投入基督與基督福音之失敗!

歷史學家索摩維爾也提出「即便是對基督教強力反對的世俗性批判,都是引用基督教內部的資源來譴責它。」由此可見,現世人們對於基督教會壓迫與不公義之批判,事實上是源自於基督教內部的自我反省,正是實現福音與投入基督的表徵。

懷疑之五的解惑:對審判與地獄的正確認識

在面對「審判與愛共存的上帝」之質疑時,作者用一段話精采結束了眾多的質疑:「唯有當我相信有一位上帝,會把錯的改變成對的、會完美地清算所有的帳,我才會有力量去克制那報復的渴望。」

在面對許多拒絕接受一位「使人下地獄的上帝」的挑戰,作者重新詮釋聖經提到「地獄」概念─地獄不過是一個人在走向永恆的軌跡上,自己選擇的自我認同,但這個選擇的軌跡,卻與上帝無關。這樣的程序,就如同一種「微惡漸進」的沉溺。

意思是即便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物,但當人們把生命建構於上帝以外的事物上,這樣美好的事物,儼然已經成此人的控制者;必須要有它的存在,才會使這人快樂起來,其實對這人來說,這美好的事物已經成為一種癮。

懷疑之六的解惑:科學與基督教之間的並行

提姆‧凱勒牧師在該段論述,提出許多精采的辯論。面對進化論與創造論之間的角力,他更誠懇地向懷疑的追尋者提出邀情,鼓勵懷疑者不需要等到決定接受創造論或是進化論之後,才能擁抱基督信仰。

相反的,他認為懷疑者應該更專注於評估基督教教義的中心論點。唯有在對耶穌基督有清楚的認識、與其復活和基督教信息主旨都有結論後,才需要去深究關注創造論與進化論兩者之差異。在關於奇蹟與科學間的探索,現代人以為奇蹟的發生,是為要停止自然規律的運作;然而作者指正說明,耶穌所行的神蹟,是為要使已經惡化的自然規律復原。

懷疑之七的解惑:聖經可信度的全面分析

作者針對歷史觀點與文化觀點中,人們對聖經提出的疑惑,做出了相當正面的回應。他指出透過現今文學寫作上的各種分析,證明了聖經的歷史真實性;而在文化的角度上,作者批判了現代人將現代文化視為普世基準,然而不同時代的文化都有其當時的文化背景,彼此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因此,我們無權區分何者的文化是退步或進步。

「聖經是否可信」與「是否使人合人心意」並無關連。一個願意冒犯你理性及違背你想法的上帝,才是一位可以與你發生個人關係、真正互動的上帝─而不是一個想像虛構或是複製聽命的上帝。作者在此向讀者發出挑戰:「如果真有上帝,你卻不願意上帝有任何觀點使你不悅!這樣的想法,有道理嗎?」


作者認為,即使沒有任何關於上帝的觀點可以被證明,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去詳查或權衡不同宗教信仰的立場,因而找到某些,甚至一個最合理的宗教。如果聖經中的上帝真的存在,「批判的理性」正是我們應該用來探索祂本質與存在的最好方法。

提姆‧凱勒牧師帶領我們這些讀者,重新尋找上帝的線索,透過自然的規律、美感的體會、對進化理論深入地了解與分析、與意識上的感動,一步步慢慢地陪伴我們發現上帝的蹤跡。又透過自由心證的道德觀與人權議題切入解析來加強對上帝認知的深度。並在罪、恩典、十字架與復活的福音信息上,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陪伴我們重建對基督信仰的穩固基礎。

提姆‧凱勒牧師在最後,協助願意嘗試接受基督信仰的讀者,檢驗自己的動機、並數算其代價,他鼓勵願意嘗試的讀者採取行動,並以受洗成為其有群體承諾之具體表現。

我們必須正視任何人對於自己信仰的懷疑,以及你我是否能在他人的疑問中,仍有站立得穩的信仰立場;進而能有合理並充足的答案,來回應各樣的懷疑。

親愛的朋友,若是你正在懷疑這信仰,抑或你已經是基督徒、而朋友卻對你的信仰提出質疑與挑戰,邀請你共赴這心靈美好的筵席,願你我都能夠擁有一個清楚「我為什麼相信」的基督信仰。




書 名:《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 Belief in an Age of Skepticism)
作 者:提姆‧凱勒(Timothy Keller)
譯 者:趙郁文
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708期,2015/06/06,讀書樂,18-19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5年5月19日

基督徒的「非贏」人生

文 / 沈揚恩 傳道

「要贏在起跑點上。」這是不論海內外的華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將來脫穎而出,有一番成就的目標。因此,孩子從出生就在跟人比較。

從小比到大 從社會比到教會
寫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說:「剛出生,有什麼好比的?」比什麼?告訴你多著呢!「你孩子頭髮好多喔!我們才一點點…」「你小朋友比我們重380克…」再大一點會比「尿布尺寸到幾號?」「一餐喝幾CC奶?」「吃副食品了沒?」「會翻、會爬了嗎?」

從小比到大,比到念書,出了社會,繼續比「薪水多少?」「爬到什麼職位?」「公司給什麼福利?」比到最後,教會也開始順應潮流開起課程,教導青年該怎麼樣在職場上成為贏家!

凡事都能做的秘訣
其實,基督信仰的人生觀,並非以「贏」為目的。何以見得?我們可以從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勉勵中看出來。他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立比書四章12節)

我們可以看到,保羅他過去的生命,有著各樣景況的經歷。他表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都可以從容面對。反觀現代,每當面臨一些困難、不如意的事情、甚至逼迫臨到,我們的心裡就開始動搖,懷疑是不是上帝沒有帶領,或是上帝已經沒與自己同在。

其實,當人生遇到風暴時,我們可以學習保羅的榜樣,保羅說他之所以可以如此面對,是因為他已經得到這人生的秘訣。那麼這秘訣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接著看下去。

「靠主」自處 從容度日
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章13節)原來,保羅的秘訣很簡單,就是「靠主」,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只要有上帝的同在、只要有上帝的恩典相伴,就能自處,這就是保羅的秘訣。

人生本來就有高峰、有低谷,基督徒的人生,並非以「贏」為目的。人要贏,是為了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或是由此肯定自己。而基督徒的人生,是因著一生「有主的同在」,而做什麼、在什麼景況下,我們都能因此而滿足。

當我們把焦點從自己的成就,轉移到「有主的同在」時,我們才真正得到保羅人生的秘訣。「因著有主同在」做什麼都喜樂、怎麼行都懂得知足感恩,這才是我們該去聚焦的人生觀。

求主幫助我們,能謹記保羅的教導,使我們在低谷時,能因祂同在而喜樂知足;在高峰之時,亦能清楚這豐富的源頭是來自那萬有的主,而不奢華浪費、謙卑度日,使我們能過一個隨事隨在依靠主、討上帝喜悅的人生!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702期,2015/05/17,雅歌,29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5年4月16日

信仰壯遊

文 / 沈揚恩 傳道
近幾年,國內許多年輕學子,在畢業或工作一段時間後,紛紛效仿歐美青年,在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暫緩就業,選擇來一場異國之旅,這幾乎成為國內社會新鮮人的首選!

越多新鮮人踏上壯遊旅程
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一生總要給自己一點挑戰,而選擇了這條路;也有人是抱著擺脫新鮮人22K的低薪魔咒因而踏上旅程;還有人認為這是走出自己舒適圈的方式,或認為這是OFF學(註1)的展現;更有許多是厭倦職場生態,而進入這偉大的航道!
無論是哪一種狀態促使年輕人踏入這壯遊的旅程,這種旅行模式儼然在國內成為一種風潮。

壯遊(Grand Tour),源於十六世紀的英國。壯遊為當代年輕貴族士紳重要的成年禮,年輕的貴族透過壯遊,除了接觸歐陸之外國語言,學習上流社會之交際手腕外,亦使自己在武術、劍術、藝術與音樂等文化活動上得以提昇。(註2)

當時義大利與法國不僅富有藝術人文背景,更與東方世界連結,使得其人文與科學更為繽紛多樣。因此,成為年輕士紳貴族壯遊首選之國家。壯遊的時間,通常短至幾個月,長可達數年不等。到了十七世紀末,壯遊的族群由貴族轉變為一般中產階級,其目的延伸為知識與學習為主軸。壯遊,不僅僅體驗異國人生,賺得人生第一桶金,更放大自己的格局,增進國際視野,提昇未來進入職場之競爭力。

壯遊帶回來收穫之豐富,大大提升了年輕人時間投入與參與的意願。但除了異國之旅的壯遊之外,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可以來個不一樣的壯遊──讀神學院!

基督徒可有不一樣的壯遊
其實,神學並非神職人員專有!只要你是基督徒,就需要了解神學!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曾有科學家研究每人每天平均資訊的接收量,相當於閱讀174份報紙的量。所以,只要我們吸收其中的資訊,成為自己的信念,並跟信仰牽連,這就是我們個人的神學!因此,每個人成為神學家是必須的!

當我們信主成為基督徒後,除了研究聖經真理需要神學的協助外,在面對當代意識型態與文化結構時,更需要神學的輔助才能真正回應、實踐耶穌給我們「使人作基督的門徒」的大使命。

神學是學神 展開活潑冒險旅程
曾有長輩對筆者說:「不要念神學院!神學院教育死板!那是扼殺創意的地方!」筆者認為大錯特錯!神學院的學習,並非死板教育。當我們願意重新認識這個信仰之時,這其實是意謂著展開一場活生生的冒險旅程!這樣的過程,是上帝親自帶領我們,使我們重新面對自己的信仰生活。這樣活潑的實踐課程,除非你只是為了拿學分畢業,否則怎麼會死板呢?

神學幫助我們找到方法更認識這位上帝,不論你是從小就在教會長大,或是在學生時代信主,這是你很好的機會可以重新認識、釐清自己所信的時刻!

讀神學,也並非僅是在思想上的重建;而是協助我們重建信仰架構,並使我們把所信的與生活可以重新調和,過一個真實的信仰人生!在這樣的信仰架構下,並非扼殺創意,乃是幫助我們把天馬行空的創意,在不違背真理的情況下,用在合適的地方!

講到讀神學,有人會說:「要蒙召全職事奉,才能去讀神學院不是嗎?」其實,按聖經的教導,每一位基督徒都蒙了上帝的呼召,每一位信徒信主後,都應該獻上自己、都應該是事奉神的人,都是傳道人(註3)。既然,基督徒蒙召,是在這樣「信徒皆祭司」的前提下。那麼,認識神學,就不只是全職事奉者的專利,而是每個基督徒該盡的本份。

既然如此,把進入神學領域放在生涯規劃之中,使自己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前,能認識神學。透過神學的學習,將自己的信仰融於工作、家庭、生活之間,使自己在進入社會走任何一步路時,能以聖經的教導為原則來行,使自己得以行在上帝的心意裡,活在上帝的面光之中。這樣的壯遊,豈不是更有價值?

親愛的朋友,你願意在你一生之中,把最好的一段時光獻上,跟上帝來一場壯遊之旅嗎?

註1: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以自身經驗提出此「OFF學」,認為會玩的人,才會成功!他認為適當的休閒不會阻礙工作,反倒能成為提昇工作效率。
註2:Steinecke, A., Pompl, 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Europe, Tourism in Europe: 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s. 1993, 3-12.
註3:吳道宗,〈宣召與事奉〉,《中台神學院院訊》192,2-13。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693期,2015/04/15,言論,7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2015年1月21日

信心無法建立在神蹟之上

 文 / 沈揚恩 傳道

2004年,一位年僅六歲的孩童──艾力克斯.瑪拉基(Alex Malarkey)歷經一場車禍,嚴重撞擊使他昏迷兩個月,後來奇蹟甦醒。他和擔任教會心理治療師的父親共同撰寫「天使守護的男孩」(The Boy Who Came Back from Heaven)一書,其中敘述,艾力克斯昏迷期間上了天堂,遇見耶穌,還鉅細靡遺記錄與耶穌的對話!
然而,近日艾力克斯發表公開信說:「我從沒有死過,也沒到過天堂」造成書商緊急將其書下架!教會因著這樣的事件,再次成為笑柄!又是一則重創教會的事件!
每當聽到一些朋友在談論說「誰誰誰又看見天使!」、「誰誰誰看見天堂,多漂亮!多怎樣!」不禁一身冷汗!教會何必去吹捧這些事件呢?這類事件根本無法檢驗真假!是真,又如何?是假,被戳破後教會成為笑話!是期待這些神蹟能夠使人更來信主嗎?
耶穌道成肉身行了無數神蹟,然而根據聖經記載大多數人親眼見證神蹟,仍是不信!人在短時間內,因為某些神蹟而相信的,就好像是房子蓋在砂土上,其根基是不穩的!當苦難、困難等不如意之事發生,信心便動搖,灰心離開神!根基建立於神蹟之上的信,是不成熟的!
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界上,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可以因信得救!這神蹟,兩千多年以來一直透過聖經在對世人說話!如果這樣的神蹟擺在眼前都不信了!何必期待更多神蹟?
親愛的朋友,我們不需要更多的神蹟,來堅定我們的信仰!乃是要去更認識上帝的話,以及祂對我們一生有什麼樣的心意!這才是我們要去尋求的!求主幫助我們...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669期,2015/01/21,言論,11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