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懷疑,讓我們有機會找到真理─《我為什麼相信?》

文 / 沈揚恩、蔡以綺(傳道夫婦)

閱讀,就如品嚐食物一般,一道極其美味的佳餚,淺嚐一口立即驚艷!原來,大廚在製作前,已經花功夫認識食材各樣特性,對火候刀工等廚藝深入探索磨練,好讓廚藝沒那麼精深的我們,可以透過大廚嚐到如此佳餚美味。

然而,提姆‧凱勒(Timothy Keller)大廚端上的這本《我為什麼要信?》,筆者認為並非僅只是一份佳餚,乃是一道道美食大賞,他為讀者烹飪出世界七大名菜,配上基督教七大名湯,如此之豐盛美味,筆者期待能與眾位讀者共享之。

「懷疑」的重新檢視

提姆‧凱勒是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牧師,然而國際大都會紐約,又以擁有眾多宗教信仰者,以及無神論大本營著稱。提姆‧凱勒用其一生豐富的閱歷,及每堂主日講道後現場即席問答的實戰經驗,透過此書來向現今的讀者傳達重要的訊息,他積極並真切的想要告知讀者:
懷疑,讓我們有機會找到真理;
懷疑,使一個人有機會認識真神;
懷疑,有時是上帝賜下的禮物,更是信仰穩固的必經之路。

書的一開始,作者提到有許多人認為宗教在科學日漸發展的時代裡,終將面臨凋亡;但事實顯示,並無任何歷史證據顯示宗教正在凋亡,反而朝著越發敬虔和越發不敬虔的兩個極端不斷發展。基督徒應反省,為何許多曾經是基督信仰主導的社會,卻面臨數量相當龐大的信徒背離信仰!因此,我們應該要重新檢視「懷疑」這件事。

作者形容一個沒有懷疑的信仰,就像一個身體內沒有抗體的人。因此,信徒們應該學習檢視信仰背後的理由;而懷疑該信仰的人,也必須學習去尋找他們質疑的推理及其背後所隱含的信念。可見,作者要回應的不只是懷疑者的提問,更是挑戰毫無疑問的基督徒!他要敲醒人們心中沉睡的疑問鐘!因為,唯有真誠面對自己、認真求證的懷疑之心,可以帶來宛如磐石的基督信仰!


反觀華人社會,在長久的權力結構及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不斷壓抑勇於提問的人,並視之為挑戰權威或逆反的代表。使得華人從小就壓抑放棄提問,甚至選擇沒有疑問的生活模式。這樣的人,不僅滲透在城市鄉間的社群之中,也在教會群體之內。

信與不信者間的第三條路

提姆‧凱勒牧師透過本書,在信徒與不信者中間鋪下第三條路。他期待基督徒在面對質疑時,能以持守的立場、清明、謙虛的觀點與剖析,來和他人分享基督徒在世上活出的信心;並滿懷尊重的幫助懷疑者審視信仰,並將自己的信仰基礎呈現在對方強烈之質疑下。

他以耶穌遇到一個承認自己充滿懷疑的人(馬可福音九章24節)為例,他對耶穌說:「我信不足,求主幫助。」承認自己的懷疑需要耶穌的幫助,耶穌的回應是祝福了他,也治癒了這個人的孩子。因此,作者邀請我們,無論我們是信徒或是懷疑者,能用同樣的誠實,去培養自己對疑點本質有更多的了解,結果會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提姆‧凱勒也以書中一半篇幅,鉅細靡遺的剖析近廿年來,所有對於基督信仰的懷疑。他提出了大多數人的七個懷疑,並一步步地幫助我們來面對這樣的疑問。對於願意認真面對信仰疑問的信徒而言,本書無疑是協助我們充分思考、並發現各種疑問背後觀點的重要利器。

懷疑一之解惑:不可能只有一種唯真的宗教,但唯有基督教義可以拯救世界

許多人相信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宗教」,特別是強調自己的信仰具有獨一優越性的主要傳統宗教。但之所以會導致人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當宗教讓追隨者感到自己比不同信仰者更優越時,產生了一種「滑坡謬誤」觀點(使用一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之結論。),使追隨者容易貶抑他人,甚至對他人極力的壓迫、凌虐與暴力相對。

作者分析目前人們三種應對的方式,但皆無法有效地讓宗教不要成為世界和平的障礙,反而更加惡化。反觀基督教義,提供堅實基礎去尊重不同信仰的他人之價值體系,使信徒與非信徒間,有充分空間進行相互尊重的合作。

懷疑二之解惑:苦難不是反對上帝的證明,反之,可能是上帝存在的證明。

作者提到,我們可以在許多人的生命中發現,在經過時間與觀點的沉澱之後,某些悲劇與痛苦的背後其實都有好的理由。若我們把苦難怪罪在「足夠偉大又超越的上帝」身上,只因祂沒有阻止世上的苦難與邪惡,作者認為,那麼上帝當然也可以保有一些我們所不知、讓這些不幸繼續存在的好理由。

他引用C.S.路易斯之觀察:「現代人對上帝的反對,是建立在對公平正義的感受上;因為我們相信,人們是不該受苦的。」但基督教信仰卻是上帝使耶穌基督透過十架上的受苦,來幫助我們面對世上生命中殘酷的現實,並且藉著耶穌的復活,使我們可以因著強大的盼望得著平靜。

懷疑之三的解惑:基督教的真理,可以帶來真正的自由

許多人認為相信「絕對真理」,會是自由的大敵!認為人類社群應該是要完全包容,並全然開放的「民主社會」。作者卻認為此論點是過份簡化的假設。

因為每個社群的根基,皆建構於其成員之共同信念上,而這些信念即為他們的界線!這界線的產生,可以包容某些人,同時也排斥某些人。但若社群以不特定的信念及行為來約束成員,社群將立即失去整體的自我認同,社群即刻瓦解!

作者更進一步探討「自由」的定義,他反駁肯特(Imanuel Kant,台譯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者)對啟蒙的人類之定義,提出「界線與限制」反而是通往自由的手段。自由並非將限制去除,而是找到「對的限制」。

「愛」的特性更是如此!無論何人想得到任何一個愛的關係,失去自我的獨立性,是得著親密性的必要條件。所以,人若想要得到愛的自由,就必須在諸多方面限制自己的自由,才能得著。

基督教教義告訴我們,上帝為了愛人的緣故,透過耶穌基督調整了自己,從無可限制的神,成為有限制的人,並在十架上受苦為了達到神與人的和好。這樣愛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使我們重新認識自由之真義──因著在基督裡,我們才得著那真正的自由。如此,我們便不害怕放棄這世上自以為的自由,來獻上自己。

懷疑之四的解惑:正確解讀宗教所產生的不公義

提姆‧凱勒牧師期待讀者們能明白,「教會是罪人的醫院,而非聖人的博物館。」所有帶來不公義與壓迫的極端主義與狂熱主義,對任何宗教信徒的全體而言,都是一種持續的危險。作者不諱言地提到基督教中過分之狂熱,其實是一種未能完全投入基督與基督福音之失敗!

歷史學家索摩維爾也提出「即便是對基督教強力反對的世俗性批判,都是引用基督教內部的資源來譴責它。」由此可見,現世人們對於基督教會壓迫與不公義之批判,事實上是源自於基督教內部的自我反省,正是實現福音與投入基督的表徵。

懷疑之五的解惑:對審判與地獄的正確認識

在面對「審判與愛共存的上帝」之質疑時,作者用一段話精采結束了眾多的質疑:「唯有當我相信有一位上帝,會把錯的改變成對的、會完美地清算所有的帳,我才會有力量去克制那報復的渴望。」

在面對許多拒絕接受一位「使人下地獄的上帝」的挑戰,作者重新詮釋聖經提到「地獄」概念─地獄不過是一個人在走向永恆的軌跡上,自己選擇的自我認同,但這個選擇的軌跡,卻與上帝無關。這樣的程序,就如同一種「微惡漸進」的沉溺。

意思是即便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物,但當人們把生命建構於上帝以外的事物上,這樣美好的事物,儼然已經成此人的控制者;必須要有它的存在,才會使這人快樂起來,其實對這人來說,這美好的事物已經成為一種癮。

懷疑之六的解惑:科學與基督教之間的並行

提姆‧凱勒牧師在該段論述,提出許多精采的辯論。面對進化論與創造論之間的角力,他更誠懇地向懷疑的追尋者提出邀情,鼓勵懷疑者不需要等到決定接受創造論或是進化論之後,才能擁抱基督信仰。

相反的,他認為懷疑者應該更專注於評估基督教教義的中心論點。唯有在對耶穌基督有清楚的認識、與其復活和基督教信息主旨都有結論後,才需要去深究關注創造論與進化論兩者之差異。在關於奇蹟與科學間的探索,現代人以為奇蹟的發生,是為要停止自然規律的運作;然而作者指正說明,耶穌所行的神蹟,是為要使已經惡化的自然規律復原。

懷疑之七的解惑:聖經可信度的全面分析

作者針對歷史觀點與文化觀點中,人們對聖經提出的疑惑,做出了相當正面的回應。他指出透過現今文學寫作上的各種分析,證明了聖經的歷史真實性;而在文化的角度上,作者批判了現代人將現代文化視為普世基準,然而不同時代的文化都有其當時的文化背景,彼此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因此,我們無權區分何者的文化是退步或進步。

「聖經是否可信」與「是否使人合人心意」並無關連。一個願意冒犯你理性及違背你想法的上帝,才是一位可以與你發生個人關係、真正互動的上帝─而不是一個想像虛構或是複製聽命的上帝。作者在此向讀者發出挑戰:「如果真有上帝,你卻不願意上帝有任何觀點使你不悅!這樣的想法,有道理嗎?」


作者認為,即使沒有任何關於上帝的觀點可以被證明,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去詳查或權衡不同宗教信仰的立場,因而找到某些,甚至一個最合理的宗教。如果聖經中的上帝真的存在,「批判的理性」正是我們應該用來探索祂本質與存在的最好方法。

提姆‧凱勒牧師帶領我們這些讀者,重新尋找上帝的線索,透過自然的規律、美感的體會、對進化理論深入地了解與分析、與意識上的感動,一步步慢慢地陪伴我們發現上帝的蹤跡。又透過自由心證的道德觀與人權議題切入解析來加強對上帝認知的深度。並在罪、恩典、十字架與復活的福音信息上,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陪伴我們重建對基督信仰的穩固基礎。

提姆‧凱勒牧師在最後,協助願意嘗試接受基督信仰的讀者,檢驗自己的動機、並數算其代價,他鼓勵願意嘗試的讀者採取行動,並以受洗成為其有群體承諾之具體表現。

我們必須正視任何人對於自己信仰的懷疑,以及你我是否能在他人的疑問中,仍有站立得穩的信仰立場;進而能有合理並充足的答案,來回應各樣的懷疑。

親愛的朋友,若是你正在懷疑這信仰,抑或你已經是基督徒、而朋友卻對你的信仰提出質疑與挑戰,邀請你共赴這心靈美好的筵席,願你我都能夠擁有一個清楚「我為什麼相信」的基督信仰。




書 名:《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 Belief in an Age of Skepticism)
作 者:提姆‧凱勒(Timothy Keller)
譯 者:趙郁文
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708期,2015/06/06,讀書樂,18-19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