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

為真理而戰的鬥士──約翰胡斯

文/沈揚恩(中台神學院 道碩三年級)
仲夏在布拉格石板路上漫步,是許多人愜意的夢想。但每每來到舊城廣場,遙望佇立於廣場上碩大的紀念銅像,不禁發出多一分的敬意。布拉格舊城廣場上的銅像雕塑,正是筆者要介紹的主人翁─約翰胡斯( Jan Hus, c.1369-1415 A.D.,以下簡稱胡斯)。胡斯為宗教改革開始之前,於波希米亞(Bohemia,現屬捷克共和國)進行教會改革的領導。在基督教歷史中,鮮少人針對胡斯做深入研究與討論。關於胡斯的資料,僅僅只有極少且非常粗淺的資料仍在流通。筆者將在有限的資料中,從胡斯的生平及對後世的影響,來帶領讀者認識這位捷克民族的改教先鋒。

農家子弟刻苦向學


胡斯大約生於1369年的波希米亞的胡斯內慈(Husinecz),他的姓氏即為出生地之縮寫。胡斯為農家子弟,他出生卑微窮苦,但其父母對胡斯教養嚴格,以致於年輕時就自己賺錢進入布拉格大學就讀。於1394年取得神學學士學位,1396年取得文學碩士學位。胡斯畢業後隨即在布拉格大學任教職,並於1402年升任布拉格大學校長。
1400年,胡斯於大學任教期間被受按立成為教會司鐸,胡斯平時在大學任教,並於星期日講道。當時教會採拉丁文為崇拜語言,導致一般民眾無法實際參與。1402年被聘為布拉格伯利恆禮拜堂的教堂主任,他並未採用拉丁文彌撒的教會傳統,他使用波希米亞文宣講,並將拉丁文武加大聖經翻譯為波希米亞語,又創作詩歌供會眾敬拜使用,胡斯因而深受當地歡迎。胡斯在教堂痛罵腐敗的教士,亦受當時想肅清教會內問題的波希米亞大主教斯賓內克(Zbynek)賞識,但因胡斯對聖職界嚴加批評,逐漸引起斯賓內克反對。

反對教會出售贖罪券

1409年正值比薩會議之時,斯賓內克擁護教宗亞歷山大五世下令禁止改革的新學,胡斯提出抗議後,斯賓內克主教於1410年革除胡斯於波希米亞之教籍,布拉格學生因此群起示威抗議,在布拉格造成極大的紛擾。胡斯深信他所受的處分極不公平,因此他仍繼續傳道,不理會停職處分。胡斯過去曾非常相信贖罪券,如今胡斯以民族利益為訴求,抨擊教會之剝削而要求沒收教會財產。胡斯當時言論得到廣泛回響,在國王、民眾、學生等幾乎是在全波希米亞之支持下,反對教會以贖罪券搜刮錢財。
1412年海盜教宗約翰廿三世(Antipope John XXIII)發動戰爭,並且派人至波希米亞推銷贖罪券籌募軍款。對此,胡斯號召布拉格平民、幫工、貧苦學生以激烈的示威遊行表示反對,胡斯堅稱唯獨基督才是教會的元首,教宗並非教會的頭,他認為教宗無動用武力之權,金錢不能代替贖罪,人得救由上帝預定,贖罪券與人無益,胡斯斥責教宗約翰廿三世為敵基督。此言論一出獲得廣泛迴響,以致於民眾將教宗之教喻焚毀,導致約翰廿三世再革除胡斯之教籍。

信仰立場拒絕妥協


14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希吉斯孟德(Emperor Sigismund)召開康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下令胡斯赴康士坦斯(Constance)為其信仰提出辯解。胡斯在皇帝希吉斯孟德允諾保證其人身安全下前往會議,他原希望在大會陳述其神學理論,但教宗約翰廿三世卻以異端罪名將胡斯關入監牢。教宗卻以天主教「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力,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之條例,聲明教廷行為的合法性。而皇帝面對胡斯被抓,卻推說其保證胡斯安全之文書非保證他免受因異端觀點而應得的懲罰,乃是保證胡斯案件受到公正審理,使胡斯有機會在公會為自己辯護。
康士坦斯會議以宗教裁判所的方法拷問及審訊胡斯,會議對胡斯提出包含否認「化質說」在內的42項控告,不惜任何手段使胡斯承認謬誤。胡斯對於自己被指為「明顯的異端」提出抗議,並要求在會議中解說他的信念,胡斯否認所有指控,他認為除非有人能將他錯誤之處指明使他折服,否則他無法壓抑自己良心。胡斯拒絕承認被指控未曾犯過的錯誤,因此被康士坦斯會議判為異端。
1415年7月6日,胡斯被帶到康士坦斯座堂,在皇帝與主教面前穿上全套祭司禮服,邊咒詛胡斯邊將禮服一件件從他身上脫掉,最後為胡斯戴上畫有三個醜陋魔鬼與「這是異端之魁」字樣之紙製尖帽,將他帶到城門口的火刑架上。胡斯臨刑前仍拒絕妥協他的信仰立場,在臨死前仍高唱「哦!大衛的子孫耶穌,憐憫我!大衛的子孫耶穌,憐憫我!」,他們將胡斯燒成灰燼並搗碎他的頭骨,一起灑入萊茵河中。學者董進泉認為此為宗教裁判歷史上隆重的火刑宣判儀式之一,也是最可恥的罪行之一。緊接著命人前往英格蘭盧特沃墓園刨出威克里夫去世已久的骨骸,焚毀灑在河中。

後世為胡斯平反


學者奧爾森指出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神學與胡斯相似,因此許多人將來自德國撒克森的馬丁路德稱為「撒克森的胡斯」。甚至在胡斯死後102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貼上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後,路德讀到胡斯的作品說:「我們都是胡斯的信徒,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因此,奧爾森認為胡斯的改革是在更正教之前的長期運動,以至馬丁路德得以站在其肩膀上進行宗教改革。
本篤會修士保羅‧德伏格肯定胡斯為一位虔誠的教徒,由於誤會而成為教會的敵人。保羅‧德伏格認為胡斯竟然死在火堆上,那麼當時的法官及康士坦斯會議參與者應當受到同樣懲罰。1958年安杰洛‧尤卡利(Angelo Roncalli)當選為教宗之時,特意以約翰廿三世為教名,有學者認為此用意是想利用胡斯的名聲使天主教會黯淡形象增加光彩。康士坦斯檔案館的奧托‧費格爾態度更為鮮明,奧托於1965年正式向教宗保羅六世(Paul VI)呼籲恢復胡斯名譽,並建議將胡斯封為聖徒。
1999年12月17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nn Paul II)代表天主教教廷,正式向全世界發佈文告:「今天,在這大禧年的前夕,我覺得有必要對於約翰胡斯當年殘酷的死刑表達最深的歉意。」若望保祿二世亦嘉許胡斯,推崇胡斯當年面對逆境與死亡的道德勇氣。

信仰試金石


基督徒在世上為主受苦、經歷患難,從聖經記載看來是一條信仰必經之過程,就連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信徒的書信也提到「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由此可以看到,信徒因基督的緣故受苦,在使徒、教父時代是如此,教會歷史中更是歷歷在目。
反觀現代教會為因應後現代思潮,開始不再談受苦,不再談捨己,甚至鮮少提及犧牲;反倒以順利、平安與豐盛取而代之。在如此教導下,信徒遇到困難就離棄神,信仰根基如此軟弱不堪,更別提為了維護真道而殉道。
基督教的真理卻不是為得著世界的豐盛,乃是為得著那永恆生命而持守,哪怕與世界為敵而經歷受苦。而對於「信徒受苦」使徒保羅如何鼓勵他們?保羅要他們「能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各位弟兄姊妹,你站穩了嗎?你為所信的福音付出多少努力?雖然,以國內還算安定的環境,信徒沒有強權可以對抗,可以說是很難遇到像胡斯如此的情況。但當我們在工作、學習或平時生活當中,若遇到一些違背信仰的事件,你如何面對?這樣的事件就好似我們信仰的試金石一般,你要選擇與世界妥協?還是持守信仰?還是牆頭草?!你的決定,就成為你信仰的表白。
約翰胡斯在將近六百年前,面對教廷火刑的威脅, 他選擇了堅守到底!你呢?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第3418期,2012/8/26,雅歌,28-29版。經作者自己同意自己刊登於本Blog)

沒有留言: